钟鑫,女,1984年3月出生,中共党员。2010年毕业于沈阳建筑大学,建筑与规划学院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,获硕士学位。主要研究方向为小城镇建设,主要讲授课程为《详细规划与城市设计》、《场地设计原理》等。2023年5月28日-5月30日 参加ISW第一期培训;2024年1月28日-1月31日 参加FDW第一期培训。
一、创新型课程概况
《详细规划与城市设计》课程是城乡规划专业教育必修课。本课程2018年立项为校级精品课,2020年立项辽宁省线下一流课程,2022年立项为校级线上A类一流课程。

图1 详细规划与城市设计
二、创新型课程改革的背景
根据课程质量评价反馈问题统计得出,评价指标设置相对单一,过多注重对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,而对教学目标、教学效果和教学内容改进方面关注较少。

图2 创新型课程评价反馈
三、创新型课程改革的思路
采用“三阶、四环、五能力”的课程建设思路,力求课程精益求精,学生素能并进。通过课内辅导点评与校企合作教学相结合、线上线下搭建多途径平台的教学方式,实现师生间课内、课外互动实际教学。

图3 “详细规划与城市设计”创新性课程改革思路
四、创新型课程改革具体实施举措
(一)课前
1、学习通上课时间、内容及课前准备通知


图4 学习通通知截图
2、抽签分组(不同花色抽签)。
3、每个人写三个问题,一个假的,两个真的,让大家猜哪个是假的。
4、每轮回答正确的小组教师进行统计,正确最多的组加分。
5、各小组给自己的组起名字,为画海报做准备。


图5 抽签分组,破冰活动
(二)课中
1、让学生根据以往调研经验总结调研注意事项,把内容写在便利贴上,并在黑板上对应的地方贴好。
2、教师根据学生完成情况进行引导总结。


图6 互动式教学
3、组织各个小组进行调研内容和现状图纸汇报(15分钟一组)。
具体汇报内容:规划目标思维导图、调研发现的问题以及解决思路。
4、组织小组互评提问,各小组交流现在存在问题和解决的方案是否可行(有效反馈)。
5、教师引导组内成员互相评价(优点/不足)并记录每个人的课堂表现及下阶段的期望。




图7 小组汇报及互评方案


图8 指导教师点评方案
(三)课后
课后布置作业,老师及时批改,给出修改意见,保证学生课后有图可改、课上有图讲评的良性循环。定期追踪学生学习通使用情况,视频设置任务点,课上增加讨论环节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情况;结课后形成调查问卷,反馈内容为下一次教学提升做参考。

图9 学习通课后作业


图10 社区现场踏勘
五、创新型课程改革成效
1、教学理念改革
(1)目标导向,优化一流课程建设
以课程目标为导向加强课程建设。立足辽宁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我校人才培养目标,在省一流课建设的基础上优化重构线上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,破除传统线下设计课程千篇一面的教学方法。
(2)提升能力,线上线下资源双服务
以校企、校地合作为载体,强化课程团队双师比例,定期研讨课程设计,加强教学梯队建设,定期请校企,行业专家参与课堂教学。结合网络资源:中国大学MOOC(慕课)网站中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,完善扩充详细规划的知识点学习。
2、教学方法
(1)交互式教学,强调学生自主探究式学习能力
以提升教学效果为目的创新教学方法。强化课堂设计,解决好怎么讲好课的问题,杜绝单纯知识传递、忽视能力素质培养的现象。强化多种教学资源与教学内容深度融合。强化线上教学师生互动、生生互动,解决好创新性、批判性思维培养的问题,杜绝教师满堂灌、学生被动听的现象。
(2)科学评价,让学生忙起来
加强对学生课堂内外线上学习的评价,强化阅读量和阅读能力考查,提升课程学习的广度。加强研究型、项目案例式学习,丰富探究式、报告答辩式等作业评价方式,提升课程学习的深度。
(3)强化资源,合理运用资源
充分利用线上教学资源,使学生更多地接触书本外的知识,并采取与企业合作的方式,使学生更早地认识到城乡规划学科的本质和未来工作的方向,有利于学生形成更成熟的设计观和实用性更强的设计手法。
3、数字化的教学设计能力
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利用技术工具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,共享和再生教学内容,可以结合课程内容开展不同线上学习活动,在教学过程中实施管理,如签到、提问等。同时可以结合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和反思。
教师能够通过数字化教学的学习,对课程教学进行合理的设计和开发,组织信息化教学实施及信息化教学评价。
六、创新型课程改革教学反思
1. 教育理念的更新
传统教育往往侧重于知识的传授和应试技能的培养,而创新课程改革则强调学生创新能力、批判性思维、合作与交流能力的培养。这要求教师从根本上转变教育理念,从“教为中心”转向“学为中心”,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。
2. 教学内容的整合与创新
传统课程内容往往以学科为中心,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,但可能忽视了知识的应用性和跨学科性。创新课程改革鼓励打破学科壁垒,进行跨学科整合,使学习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。
3. 教学方法的多样化
传统教学方法以讲授法为主,学生被动接受知识,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。创新课程改革倡导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,如探究式学习、项目式学习、合作学习等,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。
4. 学生主体性的发挥
传统教学中,学生往往处于被动地位,缺乏自主选择和决策的机会。创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的主体性,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,自主构建知识体系。